秀读沙龙第一期
法治、人治、礼治——乡土中国的变与不变
PART1秀读沙龙
秀竹书院每月定期发起主题性阅读活动——“秀读沙龙”,以期让更多爱书者感受到生活因阅读更丰富、更充实、更快乐,既有导师推荐、书友互动、好书推介、还有精美礼品相送,只为让书友与好书相伴,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书页间的无限宝藏。
1、下期预告——旅行
人生至少有两次冲动,一次为奋不顾身的爱情,一次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个人,一个包,一个单反,在这四月天,漫步于青石小路,不知成为谁的风景。你可曾读过一本关乎于旅行的书,让你或震撼,或潸然?你可曾读到过那么些旅行的字句,让你忍不住提笔抒写下内心的感受?
若有,请把那本书推荐给我们,把那些字句与我们分享;若无,请关注我们,让我们带你体验一次书中的旅行!
投稿一经采用,将获得精美礼品或好书一本,欢迎广大师生踊跃参加!
2、参与方式:
发送稿件至邮箱:shuxiudushuhui@163.com(书秀读书会)
3、投稿格式:
#推荐# 书名+书本介绍+推荐理由+姓名+专业班级+联系方式
#读书笔记# 所读书籍或文章+内容+姓名+专业班级+联系方式
注:读书笔记题材不限,字数要求100~400字,后期编辑可能删改,请谅解!
PART2好书推荐
1、《乡土中国》——人文与国际学院中文系陶绍清老师推荐
导师推荐
中国有句老话:“五百年前是一家。”这个家,既可以指同一姓氏的溯源性归一,也可以理解成,作为国家形态的社会聚落,我们的社会也有一个源头性的价值指向,那就是早期的,也一直丛生于中国这片土地上数千年的社会结构形式:村庄。虽然这些,在今天的中国已经或正在渐渐地发生着一些深刻的变化,无论你期望如何。
《乡土中国》从文字的旁生、到乡村伦理、道德(基本伦理);从性别、家庭、家族(组织结构);从礼治、口头契约、法律、政治(社会交流)等层面,将中国数千年的乡村组织结构的表现形式,和内在的运行机制进行全方位的梳理剖析。更为深刻的是,这种结构,以及结构中运行流动的决不仅局限于乡土,这个曾经极其庞大但松散的群落,而是整个民族与国家运行的强大社会惯性,并一直持续至今。可以说,不了解中国的土地,不了解历史上广大乡村土地上的人们的生活和交际常态,就不能理解中国的社会运行规则,不管是传统的,还是当前的。
作者简介:费孝通先生是享有国际声誉的社会学家,《乡土中国》的语言质朴简洁,思路清晰,充满着对土地的深刻情感。
阅读建议:
思考一、中国乡土社会的运行模式怎样?它能否作为中国文化的根基性找到源头,如何体现?
陈铭婕认为乡土社会是主要依靠“礼治”和“人治”来运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自给自足,人口流动少。作为中国文化的根基性找到源头。要追本溯源就要回归大地回归自然,乡土社会是以土为生,与自然更为亲近得多。
邱艳认为作者从六个方面阐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运营模式,能作为中国文化的根基性源头,具体体现为:一、国人的乡土性。中国数千年的农业文明的传承,使大多国人还是有着“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思想;二、语言。作者通过对“记忆”的强调和“代代相传”模式的阐述,从时间上,说明了乡土社会绝非必要“文字”;三。差序格局,阐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性质,越来越远,越来越淡;四、家族本位。中国乡土社会以家族为基本社群,是同姓原则较异姓原则为重要的表示;五、礼制顺序。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六、乡土地缘。人口流动的社会不可能一直在同一地方一直聚集。随着时间得推移不得不为自己的利益分裂。
思考二、中国乡村社会与西方(比如英国)乡村的区别,分析对各自文化体系和民族心理养成的影响;
潘婷 认为中国具有农耕文明、血亲相近等从古沿袭的传统,中国人民内心有着对族人的亲近,乐于而且善于团结协作,信仰中庸之道、自我牺牲无私奉献。而西方人们的思想不被束缚,这使得西方民族人民的个人荣誉感、创新思想受到很大的激发。
陈铭婕 认为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界限清楚,家庭在西洋也如此,人则更为独立自主。中国对团体的界限很模糊,造成了在中国对个人的定位模糊,人们普遍“自私”。乡土环境是固定的,变动速率慢。
思考三、今天,中国的农村无论从结构方式还是发展趋势,都发生的巨大变化,人口迁移加剧,家族情感和凝聚力在发生动摇,现代法治观念的渗入,等等。结合自身的经历和了解,谈谈体会;
陈嫣俏、陆雯霞认为随着现代人的知识结构的全面,认为人们的法治观念越来越强,也不再单凭信任,也会依靠契约。乡土社会是靠经验的,他们不必计划,靠欲望支配行为。而在现代社会里知识即权利,现代社会的人要依他们的需要去做计划。
李芳芳、徐蕾蕾认为中国的乡土性离不开“土”。一些人离开农村,也逐步丢失了他们身上的土气,变得浮躁,人与人的相处也蒙上了一层纱,猜疑、妒忌充斥在家庭和工作中。乡村是心灵寄托的港湾,多样化的乡土加快了乡村公共空间的进步,为中国农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沈依丽认为现代性文明在给乡村社会带来了繁荣的物质产品和先进的文化制度的同时也将乡土社会原有的“土”味冲淡了。
思考四、学习费先生的问题分析方法和田野调查方法,在平时阅读和课程学习中可借鉴利用。
汪晶菁、詹倩倩认为无论是在平时的阅读或是课程学习中,我们不能因为盲目学习而失去生活的乐趣,而应该学会找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像费先生一样,结合中国文化与西方各自的优点,在观点上不断创新。
雷婧宏、杨玲利认为研究者必须亲自参加所要调查的社区生活,与被调查对象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因为观察相当于长时间的思考与认真钻研,只有这样才能有自己独特真实的理解和体会。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中要全方面多角度的思考,从事物不同的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胡玲玲 认为费教授研究问题的方法是深入一点搞深搞透,并且连续观察,逐步发展,逐步深入,不断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扩展新视野,登上新台阶。学习也应该从基本开始,一步步深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到达新的高度。在学习中,探索和怀疑都是你更上一层楼的重要品质。
PART3邹关调故乡采访
黄土川山的石榴海是家的天堂
撰稿:邱钟园 人物:邹关调
采访关调的时候,她正在学校的风雨操场打着太极,她也是我的武术俱乐部的助教。小邹是个孝顺的孩子,每当谈论起家人,她眉角总不自觉地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或许是每个离家的人一谈起家乡时不自觉的幸福感。这也提醒我们,不管是离家打工的人们,还是离家求学的学子,在忙碌的间隙,记得给我们爱的人以及爱我们的人多一丝温暖。对采访中,我对小邹口中说的石榴更加多了一份理解。原来石榴并不仅仅是家乡特采,更多的,是山里的人们赖以生存的港湾。
生活在四川凉山州会理古镇的人们是质朴的,或许很多家长都跟邹爸爸一样,最幸福的就是简单的平淡。而这份平淡--黄土川山的石榴海是所有四川凉山州会理古镇百姓的寄托。他们造渠灌水,辟路运输,创造着属于他们的石榴海。山里的人都是坚强的,无论是风雨秋露,还是烈阳夏蜀,一年四季除了大年初一都坚守在忙种的生活。现代人的生活过于安逸,是不是忘了最美的生活是需要用我们的双手,用我们的汗水去创造的。
经济的飞速决不能将传统文化抛弃,这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让经济的前进伴随像黄土川山的石榴天堂的淳朴。
PART4读书笔记
《廊桥寻梦》 雷婧宏 (节选)
庆元的廊桥与乡民们演绎着她与他们的故事,历史不停止他们就一直演绎着下去。多少个风清月朗之夜,青年男女待月西厢,在廊桥之上许下海誓山盟;多少少妇送郎,恋恋不舍,留下深闺春怨。在某个烟雨朦胧之际,撑着油纸伞,呼吸着裹挟着木槿花香的空气,独自漫步在廊桥青灰色的石径路上,望望远处蒙着轻纱的雾雨乡村,体味着"往来人度境中天"。它典雅与质朴共生,浓浓的乡土气息是亦它诱人的味道,夕阳西下的傍晚乡民或盘腿倚靠着,或是双手抱膝侧坐着,一天劳碌的尘埃与倦怠都在廊桥上徐徐的溪风涤荡一净。
如龙来凤,来自两个因争夺水源而结下不解之冤的一对痴情男女,为了彼此之间的爱情也为了家族的和睦上山开渠,引水抗旱,成为一段美丽的佳话。人们因此建造了如龙桥,来凤桥来纪念他们。如今如龙桥在经历了百年的风雨后依然保持它的坚挺,而来凤桥却带上了历史深深的皱纹,可是却依旧有一份沧桑的美感。如龙桥应它的美与情文明于众人,带上了象征着身份的名牌。来凤桥与它对望着,供起的来凤桥似带着浅浅的微笑,每一砖每一瓦都透着她与他之间浓浓的爱意。
摆脱城市的喧嚣,寻觅一座古廊桥,放慢快速前进的脚步,让心来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与过往来一次面对面的交流,一切的烦扰都让它随静静的溪风而去,消逝在溪水欢快的歌声中。
如果我在庆元的廊桥上遇见你,没有早一点也没有晚一点,我唯有一句“哦,原来你也在这里。”
夕阳下,一老一小两个背影,只见小身
图\文:秀竹书院自管会